強化儀器校正量能、提升預報準確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守護國家安全及人民財產
面對氣候變遷影響 積極布局氣象觀測儀器校驗
全球氣候急速變遷,影響著地球上的人類。大家每天出門前都會預先確認今日溫度、降雨機率、甚或紫外線等預測數據,再決定出門的穿著、雨具的攜帶。現今各行各業的生存與氣候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冷氣團、寒流來襲時,各式禦寒小物、火鍋餐飲業因此受惠;若是夏季熱浪來襲,各式涼感小物、啤酒、手搖飲之業績則相對出色。
過去人類無法掌握天候的變化,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儀器可精準預測出氣象的變化,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即肩負著全國的氣象觀測業務,觀測數據的準確性無比重要,各項觀測儀器的校正更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因此,氣象署早於民國77年成立壓力校正實驗室,民國79年取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之後陸續建置溫度校正及濕度校正實驗室,期望透過建立氣象觀測儀器校正的標準作業程序,確保我國氣象觀測作業與國際接軌。

確保觀測數據準確性 提升氣象觀測品質
氣象署氣象儀器校正實驗室林昱任科長表示:「目前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的氣象儀器校正實驗室隸屬於大氣觀測組,自民國79年開始,相關儀器校正設備的管理人力僅有兩人,期間經歷組織改造、辦公室位置及設備搬遷等改變,目前實驗室的人力已擴增至8位,其分別掌管壓力校正實驗室、濕度校正實驗室、溫度校正實驗室、太陽輻射校正實驗室、雨量校正實驗室及測風儀校正實驗室等6間實驗室,其中壓力校正、溫度校正及濕度校正實驗室皆已取得TAF的認證。」
首先於民國79年成立的壓力校正實驗室,因設備完整,且人員技術成熟,爰配合當年的中央標檢局(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前身)政策推動,開啟了實驗室認證的契機,同時,亦期望藉由認證申請,提升實驗室的品質管理知識及技術面的精進。已退休的葉瑞元技正表示:「當初認證申請過程中,實驗室人員感到最大困難及挑戰的部分,即為各式文件、品質手冊、程序書及表單的建立,尤其當時實驗室人力僅有兩人,雖然第一時間就積極參與實驗室認證申辦的系列訓練課程,但仍感到苦惱,花費相當一段時間才完成相關文件的準備。」
氣象署儀器校正實驗室的任務就是要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性,進一步提升我國氣象觀測品質,掌握氣候變化趨勢並增進防災能力。實驗室在民國104年開始陸續進行設備的汰換,像溫度校正、濕度校正、壓力校正等,均運用新的設備、新的方法進行校正;測風儀校正、雨量校正及太陽輻射校正實驗室則建置全新設備,持續擴充觀測能量,降低量測不確定度,以期全面提升氣象觀測品質。
與外界合作增加觀測量能 思考氣象儀器國造可能性
林昱任科長表示:「鑒於國內的觀測網絡非常密集,署內相關的儀器校正案件亦非常龐雜,目前已無餘裕能量接受外界各機關學校行號委託氣象儀器校正。現行與外界的合作模式,乃透過氣象觀測儀器的研發,或協助臺灣鐵路管理局、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經濟部水利署等合作單位,建立觀測站的方式進行」。
林昱任科長也表示:「因目前國內的氣象儀器尚無驗證辦法,無法針對坊間拿到的商品,如溫度計等進行商品驗證,此部分氣象署將持續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作,期望國內氣象儀器產業可透過法規及標準的建立,讓更多實驗室參與氣象儀器的發展,讓臺灣能夠做到自行檢驗、校正,增加國際競爭力,並與國際接軌。」
另外,氣象署目前也與TAF合作,建置「觀測儀器校正認證服務計畫」,擬藉由TAF認證實驗室認可登錄方式,提供具備氣象觀測儀器校驗能力的公、民營單位認證服務,未來除氣象署可進行氣象儀器校驗,民間機關若通過上述服務計畫,同樣也可進行氣象儀器的校驗。
展望未來 積極準備 持續增加認證項目
氣象署目前經TAF認證的實驗室為壓力校正實驗室、濕度校正實驗室及溫度校正實驗室,今年度已規劃針對「溫度校正」及「溼度校正」的新設備申請增項認證;另外,測風儀校正、雨量校正及太陽輻射校正此三個實驗室,刻正準備申請認證。
此外,實驗室也針對「不確定度評估」及「實驗室能力試驗比對」預做準備,特別在實驗室間的能力比對上,因氣象儀器觀測項目及範圍的特殊性,部分項目尚沒有國家實驗室舉辦的能力試驗,僅能找民間實驗室進行研究及比對,部分項目尚無國家標準,而須直接追溯至世界標準以達資料的可靠性。整體而言,通過認證的好處,不僅讓實驗室將瑣碎的流程建立標準化,管理上更相對提升人員的警覺性,讓工作細節更為嚴謹,同時也能讓量測數據、儀器校驗結果更具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