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期

發刊日期:2024/08/15

認證報導
TAF Newsletter
瀏覽次數:
執行長室/石兆平
點閱次數:
專題報導

2024年世界認證日 - 「認證: 賦能明日、塑造未來」

2024世界認證日 2024世界認證日

2024年世界認證日的主題為「認證: 賦能明日、塑造未來(Accreditation: Empowering Tomorrow and Shaping the Future)」,國際認證論壇(IAF)及國際實驗室認證聯盟(ILAC)共同選定此主題,主要是全球歷經轉型變遷的同時,認證如何讓新興技術、數位化和永續發展可以受到人們的信賴。例如因應工業4.0的崛起,有關人工智慧(AI)、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及資安或隱私權等議題;以及因應2050淨零(Net zero)的挑戰,企業治理(ESG)、循環經濟、碳排放及碳中和等議題。

 

本會(TAF)接受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委託辦理「認證制度實施與發展計畫」,為倡議國際趨勢,共同慶祝2024 世界認證日,除以「發展確證/查證(V&V)認證,支持台灣邁向淨零之路」為題,在國際認證期刊(Public Sector Assurance)發表論文,連結請參考https://publicsectorassurance.org/case-study/accreditation-of-validation-and-verification-supporting-net-zero-policies/ 。並於2024年6月17日舉辦2024年世界認證日 - 「認證: 賦能明日、塑造未來」視訊研討會,該研討會邀請經濟部標準局賴俊杰副局長致開幕詞,並邀請來自產官學研的專家,分別就以下主題進行專題報告:

  1. 氣候法制下溫室氣體認證機構與查驗機構推動現況與展望
  2. 國際永續標準架構及認證/驗證發展趨勢
  3. 人工智慧產品與系統評測機制
  4. 國際標準ISO 42001 人工智慧管理系統之發展

本文將簡要介紹2024年世界認證日 - 「認證: 賦能明日、塑造未來」視訊研討會的重要成果。有關2024世界認證日的資訊,含國際認證論壇(IAF)主席及國際實驗室認證聯盟(ILAC)主席聯合聲明、2024年世界認證日手冊及影片(繁體中文版),請參考本會網站資料2024世界認證日 - 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 (taftw.org.tw)

1.氣候法制下溫室氣體認證機構與查驗機構推動現況與展望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代表(蘇意筠組長)於2024年世界認證日視訊研討會的專題演講,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1). 說明政府在推動溫室氣體認證機構與查驗機構管理法規的歷程,包括因應國際議定書(京都協議)及國際標準(ISO 14065),在民國104年7月1日發布「溫室氣體管理及減量辦法(溫管法)」,並設立「溫室氣體認證機構與查驗機構管理辦法」,以建構我國溫室氣體認證與查證機構之管理機制。環境部進一步於112年2月15日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氣候法)」,以管制及獎勵並行的原則,積極推動及提高國內查證量能及排放與減量數據正確性。蘇組長進一步介紹「氣候變遷因應法」的架構及精神,包括如何以多元政策工具推動減量、我國碳定價機制以自願減量及增量抵換等經濟誘因協助產業促進減量。

(2). 在近期查驗機構推動成果方面,因應擴大列管盤查登錄對象及量能,相較第一批(105年1月)針對特定行業(如發電業、鋼鐵業、半導體業、水泥業、石油煉解業,第二批(111年8月)對於製造業達一定排放規模(如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e),列管家數快速增幅達近一倍,應盤查對象由292家增至550家,需有足夠的溫室氣體查證機構的量能。因應上述挑戰,環境部與經濟部合作,擴大所屬法人及民間機構參與。查驗機構的家數由7家增至15家,查驗人員由84位增加為153位,並已於法定期限內完成550家列管排放源之查驗工作。

(3). 未來關注議題,包括組織型認證與查驗量能需求,初期配合碳費徵收門檻(以2.5萬噸為起點),後續將配合公告分階段下降起徵門檻。在專案性認證與查驗量能之需求,包括自願性減量專案(節能、植樹造林、運具汰換),可採用的減量方法(綠碳、黃碳及藍碳),研究所需的認證與查驗量能,以及監控及查驗機制與工具。並針對坊間常見誤解(標榜其課程可取得環境部溫室氣體查驗人員資格)或擴大宣稱產品具有碳中和或有漂綠之虞。環境部於今(2024)年6月發布溫室氣體查驗指引,並將持續與認證機構(如TAF)、查驗機構建立夥伴關係,以期可共同迎向淨零目標。

2.國際永續標準架構及認證/驗證發展趨勢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獎勵委員會秘書長(申永順副教授)長年致力於環境與永續議題的研究,申副教授於2024年世界認證日視訊研討會的專題演講,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1).闡述國際永續環境議題與標準倡議之發展演進過程,從經濟發展、社會議題、環境議題等,到目前最受全球關注的企業永續(ESG)議題,其所涉及的技術議題及環境衝擊範圍不斷擴大,而且令人最擔憂的是具有不可逆行。而國際標準的發展,也從傳統的規範實踐(Compliance)、資訊揭露(Reporting)、永續指數(Index)到永續投資(Investment),各國也陸續祭出高強度的管制措施(如歐盟CBAM、美國CCA等),以加強永續供應鏈符合標準及法規的要求,政府及企業都必須嚴陣以待。

(2).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因應全球環境及永續議題有瞬息萬變的趨勢,管理規範從早期的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逐步發展ISO 14064/14065 溫室氣體、ISO 14067 碳足跡、ISO 14068-1 碳中和等,到積極制定微塑膠相關管理標準(如ISO/FDIS 24817 分析原則、ISO 4484-3 源自紡織品之塑膠微粒量測)。而國際金融監理組織逐步要求企業,完整揭露其財務報告、永續報告及氣候報告,作為確信過程的客觀數據。產業從早期單一環境面向(如ISO 14001環境管理、ISO 14064 GHG管理、ISO 50001能源管理),到社會面向(如ISO 26000 CRS、ISO 28000供應鏈安全管理),及治理面向(如ISO 22301持續營運、ISO 37301合規管理)。

(3). 因應淨零及永續議題的挑戰,我國政府及產業的成功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可行性的實務(組織管理)、共同性的需求(國家法治)及共識性的議題(國際潮流)。面對國際重要永續議題的衝擊,相關的驗證與認證需求應及早布局並與國際接軌,包括氣候變遷管理(如歐盟CBAM、美國CCA、跨國GHG及CFP管理、調適風險分析TCFD等)、永續資訊揭露及反漂綠(如各類自發性規範GRI/IR/SASB/TNFD/TISFD;強制性法令-金管會/EU/SFRD/CSRD)、數位轉型在永續議題的應用(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及數位憑證等)及認驗證管理機制

(4).扣合我國2050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建議我國符合性評鑑與認證制度的發展,除了因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已公布或發展中的國際標準、國際認證組織(ILAC, IAF)相互承認協議簽署範疇所涉及的自願性認證方案,亦可以評估及投入非ISO標準,如國際氣候倡議(CDP, STBi, TCFD, TNFD, TISFD, RE1000, EV100, E P100, ISCC等)或區域法規(如歐盟CBAM)及國內法令(如金管會企業永續資訊揭露),以期擴大符合性評鑑與認證在永續資訊揭露及氣候行動的參與及貢獻。

3.人工智慧產品與系統評測機制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代表(施偉仁副組長)於2024年世界認證日視訊研討會的專題演講,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1).因應行政院2023年4月核定之「臺灣AI行動計畫2.0 (2023-2026)」,數位發展部推動人工智慧分為AI人才培訓、AI技術深根、AI 產業發展、AI 評測與認證等四個策略面向。在通用領域方面,由國科會制定共通性AI指引及應用規範,再由數位發展部建立AI產品測試規範及驗證機制。

(2).數位發展部已完成「人工智慧產品與系統評測機制」文件,初期將以語言模型為主,並逐步擴大至影像分配、影像偵測、聲音/訊號分類、影片生成及多模態應用等不同技術層面。評測方法由專家委員討論及共識後,經由技術審議小組審議,由評測中心(AIEC)公告。相關評測指引及評測結果,僅供產業及政府機關參考,評測機制係協助國內AI產業發展,非屬於強制性措施。

(3).數位部參考歐美AI規範內容,包括美國國家標準及技術研究院(NIST)人工智慧管理框架(RMF)、國際標準ISO 24028及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等,選定10個評測項目(包括安全性、可解釋性、彈性、公平性、準確性、透明性、當責性、可靠性、隱私、資安)。施副組長偉仁進一步說明AI評測認證驗體系,包括AI產品/系統評測中心(AIEC)已於112年成立,AI實驗室及AI驗證機構將於113年建置完成,並希望實驗室及驗證機構可分階段於115年至116年通過本會(TAF) ISO/IEC 17025認證及ISO/IEC 17065認證為目標,以期建立與國際接軌之目標。

4.國際標準ISO 42001 人工智慧管理系統之發展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通訊標準技術委員會/資安、軟體分組召集人蔡敦仁教授,於2024年世界認證日視訊研討會的專題演講,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1).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電腦科學的一個領域,致力於解決與人類智慧相關的常見認知問題,如學習、創造影像及辨識。因電腦運算能力與日倍增,造成AI的研究及應用更為普遍及容易取得。然而,AI在實作及應用方面也有許多的挑戰,包括資料控管的法律遵循、隱私保障、資料品質; 技術瓶頸如電力資源、運算基礎及處理能力、訓練模型及人才;資料限制,包括中立的AI系統、足夠的儲存容量、有效的品管程序。

(2). 國際標準ISO/IEC 42001:2023是全球第一份人工智慧管理系統標準,採用ISO Annex SL的高階架構,分為10個章節及4個附錄,提供組織(包括各類提供或使用AI系統之產品及服務之所有組織)建立、實施、維護、持續改善AI管理系統。蔡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ISO/IEC 42001:2023的章節及附件。

(3).台灣在人工智慧供應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人工智慧處理器或伺服器的技術及產量。因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於2024年底發布ISO/IEC 42006 (AI管理系統之稽核及驗證要求),屆時國內產業可透過驗證機構提供之ISO/IEC 42001 驗證服務,以提升其人工智慧管理系統與國際標準接軌之信心。

展望未來

雖然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並非新的議題,但近年來,ESG 已發生轉變並且迅速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日新月異。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已經對企業經營和整個社會造成了相當龐大的影響,包括在短短幾秒內就能分析和判讀大量資料來源的能力,然而AI 技術雖然帶來了正面的社會效益,但若使用不當、缺乏控管及缺乏法規框架的情況,這項技術帶來的風險則須加以妥善管理。而今年(2024)世界認證日主題:「認證:賦能明日、塑造未來」,適時反映了這方面的全球展望,並突顯出「認證」如何對這些挑戰和機會施以正面的影響,包含數位化、新技術及永續發展。

面對永續議題及數位技術發展所需的符合性評鑑與認證是一條任重道遠的路,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及指導,本會未來將持續關注國際認證標準及其他認證機構的發展方向,持續擴展新的認證方案及認證量能,以期可以支持國內法規主管機關及產業界發展的需求,並與國際認證組織對於永續發展及數位科技發展之目標結合。

註一企業永續發展(ESG)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

註二 符合性評鑑機構包括校正實驗室、測試實驗室、土木工程實驗室、醫學實驗室、檢驗機構、能力試驗執行機構、參考物質生產機構、驗證機構(管理系統、人員、產品)、確證/查證機構等。

回認證報導列表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