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

發刊日期:2016/11/14

認證報導
TAF Newsletter
瀏覽次數:
實驗室認證處/張淑芬
點閱次數:
認證政策訊息

試片厚度對不鏽鋼元素分析數據結果影響

一般鋼鐵製造廠製作鋼片或鋼捲時,可能因成本考量而添加與規格低限接近之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如鉻、鎳…等。鑒於實驗室分析結果,將做為半成品或成品是否滿足規格之判定,亦為買賣雙方爭執之所在,本會於2016年利用實驗室間比對,蒐集認可實驗室於相同測試條件,執行不同厚度量測時,對不鏽鋼元素分析其測試結果是否一致且可比較。藉此可於元素分析技術上,訂定更明確之規範或作法,降低實驗室間數據之差異。同時讓實驗室了解試片厚度對數據結果之影響,進而審視分析過程之參數條件,適度對參數進行調整或對試片厚度進行相關之規範。

參與此次不鏽鋼元素分析試驗之實驗室共有28家,試片為304系列之不鏽鋼片狀樣品,試驗厚度分別為6 mm、3 mm、1 mm及 0.5 mm,分析過程未限制方法,但限用分光儀(Spark-OES)執行測試,分析元素包含碳(C)、矽(Si)、錳(Mn)、磷(P)、硫(S)、銅(Cu)、鎳(Ni)、鉻(Cr)、鉬(Mo)、釩(V)。本會認可之不鏽鋼元素分析實驗室,分別以CNS 10006、ASTM E1086及JIS G1253標準方法進行試驗,除CNS 10006有明確規範試片厚度應大於3 mm外,其他方法並未規範試片厚度。在分析過程中,試片經過研磨後,會造成試片厚度耗損,當試片厚度較薄且未加裝輔助器時,使用相同激發條件,亦可能造成試片被打穿或有燒焦的狀況,進而影響分析數據之結果。本次能力試驗結果顯示

  • Ni與Cr使用分光儀(Spark-OES)進行分析時,其1 mm與0.5 mm試片實驗室間測試結果變異較大,其餘金屬元素變化較不明顯。
  • 於試驗過程中也發現使用古典化學法與感應耦合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ICP-OES)進行分析時,其所測得之值較不受厚度之影響。
  • 此次比對,有一家實驗室於1 mm與0.5 mm量測時使用輔助器,數據顯示加裝輔助器後,其值與古典化學法、感應耦合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ICP-OES)分析測得值較為接近,顯示對於厚度較薄之試片,加裝輔助器可有效改善分析數據上之差異。

藉由此次試驗結果,本會將訂出可行或適當之作法,確保實驗室分析結果之一致性;並邀請實務經驗豐富之專業人士,講授設備原理與分享分析之作法,以提升實驗室技術專業與分析能力。

回認證報導列表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