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發刊日期:2011/06/30

認證報導
TAF Newsletter
瀏覽次數:
陽明醫院/簡春桂、莊孟君、蘇虹羽、羅信凱、李慧玲、張瓊丹、沈嵩程
點閱次數:
特寫

地區醫院參與TAF認證的心路歷程

陽明醫院成立於1998 年,2005 年起院方搬遷至新院區擴大營運後逐年茁壯,檢驗科業務亦跟隨醫院的成長而邁開腳步。這短短幾年的期間,原擔心健保制度會讓醫院經營越顯困難,但我們發現醫院位處嘉義市中心,在熱鬧市區中提供了許多民眾就診便利性,雖是地區醫院的收費標準卻能提供相當於區域醫院的服務水平,綜合上述利基條件,令實驗室的檢體量隨門診數量逐年成倍數成長;應接不暇是因為我們未能預期成長的幅度,導致人力、設備、軟硬體、空間等資源的投入無法同步,略顯捉襟見肘,但在醫院的彈性支援下,檢驗科慢慢步上軌道,其人力也從僅存的三位醫檢師增加至現今的十六位人力團隊( 含一位書記),但仍存在著" 我們很新"、" 我們想要更進步" 這樣的因素。

由於我們的團隊很年輕,所以我們更願意積極學習檢驗科各領域知識以累積尚缺的經驗;正式接觸ISO 15189 實驗室認證的資訊是在2006 年於成大三天的課程,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我們實驗室規模不大,若能充分運用醫院有限資源,取得院長的支持,便可藉由認證過程讓檢驗科的運作程序、體質更健全。設定好檢驗科的目標,也讓全體同仁有這樣的認知後,便開始著墨於撰寫文件,實為本科最困難的一環節,因為單位設備存在著變數且線上醫檢師普遍經驗較少,我們更無其他大型醫院在幕後支援,所以只能就實際作業的狀況和廠商提供的資料一步一步編寫。

慢慢地卻發現了這是錯誤的方式,因為單位同仁總是忙於線上工作並未通盤了解ISO 15189 的內涵,撰寫文件往往斷章取義、片段未能整合,於是我們陸續派員去上認證相關的課程,也一點一滴地導入認證觀念、增加接觸面,同仁們也在單位內舉辦ISO 條文讀書會,藉以凝聚大家的共識。

以往醫學實驗室的認證似乎大多都是中大型教學醫院參與,且有另外一個選擇規範為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認證, 一般小型醫院很少主動參與認證。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簡稱TAF之ISO 15189,同具公信力的機構,讓國內各醫院檢驗部門和大型檢驗所紛紛來參加認證活動,已成為一種自我要求的趨勢。雖然本院只是地區醫院,但也希望實驗室發出的檢驗水平能夠獲得外界肯定,並不和其它大型醫院有所落差,且ISO 15189 的規範包含實驗室的整體面,例如. 實驗室運作、品質管理、檢驗流程…等。

我們更可藉由ISO 15189 規範的內容及精神來提升實實驗室管理和運作能力,並有內外部稽核來監督實驗室報告品質,對我們這樣生澀的檢驗科來說實為好處多多的手法。

2009 年起我們重新著手準備認證事項,首先,大家再次閱讀了ISO 15189 的條文規範,因為大家對其內容條文仍顯生疏,所以藉由讀書會的運作分享每個禮拜共同研讀及了解的內容,之後分配章節以簡報方式講解說明,為求大家對於ISO 15189 規範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也舉行相關的測試,讓人員更清楚其內容精神之所在,不再是主管帶著大家闖天關的方式進行,而是全體總動員一起認識了條文所要求實驗室的系統架構建設。期間,本科曾邀請經過ISO 15189認證的醫院實驗室主管到院授課「ISO 15189 文件撰寫分享」經驗談;也曾派單位同仁到鄰近大型區域醫院實驗診斷科觀摩內部作業、進行標竿學習,以期充實臨床經驗。

過程中,我們擔憂能做到的很有限,但也了解到認證對於組織管理和技術層面均有嚴謹的規範,也曾猶疑過是否須要參加認證,但想想參加認證之後,其實能幫助實驗室有系統的管理,秉著不斷持續改善的精神,更可強化醫院競爭力,所以毅然決然堅持參加認證。期間除了不斷地勉勵同仁及打氣,我們也安排人員去參加TAF 機構舉辦的ISO 15189、實驗室主管訓練、文件撰寫、內部稽核等課程,參加這些課程更能清楚知道如何利用 ISO 15189 在實驗室運作。之後分配各組人員分工著手進行檢驗科文件的重新編寫;2010 年又遇上本院提出ISO 9001:2008 全院驗證,因此我們的文件製作必須調整為ISO 9001 的文件管制規範下以達全院統一規範,面臨得重新改編的命運,單位夥伴產生的抱怨但也再次同心協力將它完成。

ISO 化的一環即是將四階文件的貫穿,我們必須反覆地思考目前實驗室作業上是否有缺失?不足?需要改善的地方?不斷地調整單位業務流程、細節檢討。就像是蓋房子一樣,人員訓練是最穩固的基礎如同房子的地基,系統文件是最扎實的支柱如同房子的樑柱,接下來就是認證的肯定來幫房子裝潢。此外一提的是表單( 第四階文件),也是經過一番整理,把繁複的表單統整簡化,並做有系統的分類而產出的結果。剛開始整理時因為表單太多,經常頭昏眼花,還得邊思考是否有遺漏的表單?是否需新增表單?或將表單修改的更適合實驗室使用。整理後發現原先雜亂的表單變得較容易使用,也讓大家逐漸養成" 記錄" 的習慣。

單位的文件內容經過多次的修訂終於完成,再經由大家閱讀過程找出錯誤或不協調的地方問題彙整再增刪修正,產生了一份份更適切且屬於我們實驗室的文件。為求文件和作業同步化,且能監控檢驗前、中、後的品質,中途又經儀器異動更新等,對於文件的製作耗費了許多時間、精神,煞是折騰。

我們的實驗室團隊經驗比其他大型醫院明顯青澀不足,但可取的是同仁們都願意花時間去學習。

我們把握了一個概念:「讓每個新人來操作檢驗均能按文件說明輕易上手」,所以為了讓所有人熟悉文件內容,除了自己閱讀外,再由每個負責人整理出自己負責範圍的文件重點,提醒大家可能忽略的地方並做再次的複習,讓所有人更清楚文件內容,加深印象。

完成文件並不代表結束,實際上更需落實於操作面的執行,再藉單位內部稽核來看實驗室是否有符合說、寫、做一致;發現了缺失,於期限內提出預防或矯正措施,其中仍有少數未完成改善,且需要本院相關部門的協助,便在管理審查會議上提出討論,憑藉院方管理者的推動下,來儘速協助改善缺失,同時也希望藉由外部評鑑來促進內部品質的改善,提升服務品質;想想,認證只不過是一個手法、過程,重要的是為督促全單位的素質提升,以達實驗室自主管理之目的。

回頭看看這一路走來,途中雖經歷顛頗不斷,但憑著披荊斬棘的精神,逐一克服困難,正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尚未通過,但至少目前證明了我們實驗室雖僅有地區醫院的資源但仍像麻雀- 雖小,但五臟俱全,大夥兒付出了許多努力也體會了一起成長的甘甜滋味。

回認證報導列表
回上一頁